只要《孙子兵法》确实有框架可言,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1+3+9”结构,因为其作者是军人,而军队的习惯就是一军有三师、一师有三旅、一旅有三团、一团有三营、一营有三连、一连有三排。
只要《孙子兵法》确实有框架可言,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1+3+9”结构,因为其作者是龙的子孙,而龙的特点就是龙首、龙身、龙尾组成的一波三折。
只要《孙子兵法》确实有框架可言,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1+3+9”结构,因为其作者生活在奉行《周易》之天、地、人“三才”的周代。
《九地》讲防守,其整个篇幅的阐述始终围绕着的是地形,而地形属于“三才”中“地”的范畴;《火攻》讲进攻,其整个篇幅的阐述始终围绕着的是时机,而时机属于“三才”中“天”的范畴;《用间》讲用人,其整个篇幅的阐述始终围绕着的是“间”这样一个专业人才,而人才属于“三才”中“人”的范畴。所以,《九地》、《火攻》、《用间》组成地、天、人“三才”;因其是一个“一波三折”的形态,所以也可以说是一条“小龙”的形状。
前面说过,《势》、《虚实》、《军争》三篇讲的是战时管理,即其共同点是时间,时间属于“天”的范畴;《九变》、《行军》、《地形》三篇讲的是战地管理,即其共同点是空间,空间属于“地”的范畴;《九地》、《火攻》、《用间》三篇讲的是绩效管理,置之死地是为了尽人之力,非危不战是为了得人之心,上智为间是为了求栋梁之才,所以其共同点是人际,人际属于“人”的范畴。所以《孙子兵法》的最后九篇又是一个天、地、人“三才”的构造,而这种构造系统地诠释了古中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军事哲学思想。因其又是一个“一波三折”的形态,所以也可以说是一条“中龙”的形状。
而从全部十三篇来看,《计》篇是讲决策层如何做好计划决策工作,可归属于“天”的范畴;接下来的《作战》、《谋攻》、《形》篇是讲管理层如何做好战前准备工作,可归属于“地”的范畴;最后九篇是讲执行层如何做好执行落实工作,可归属于“人”的范畴。所以,全书十三篇也是一个天、地、人“三才”的构造。因其也是一个“一波三折”的形态,所以十三篇是一条“大龙”的形状。
十三篇既为“三才”构造,所以其在整体上是一个“八卦”,即共有8种变化,其中决策层零失策、管理层零失误、执行层零失措是乾卦,决策层全失策、管理层全失误、执行层全失措是坤卦。显然,这8种不同卦象的变化隐藏着吉凶吝悔祸福荣辱的玄机。
考察十三篇这条“大龙”的“龙首”、即《计》篇,我们就可以发现,《计》篇分为三步曲,所以这里有一条“中龙”存在;而每一步又有阴阳两个跬步,即确定对策和明确任务是两个跬步,择将和授权是两个跬步,作战原则和作战预案是两个跬步,所以《计》篇在表面上是8种变化,而实际上共有64种变化。
考察十三篇这条“大龙”的“龙身”、即战前准备的《作战》、《谋攻》、《形》三篇,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也有一条“中龙”存在;而由于《作战》中包含物资筹备和后勤保障制度建设两个跬步,《谋攻》中包含了谋攻工具和谋攻过程两个跬步,《形》篇中包含了将才和兵力两个跬步,所以这三篇在表面上是8种变化,而实际上共有64种变化。
考察十三篇这条“大龙”的“龙尾”、即余下的9篇,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一条“中龙”由三条“小龙”组成,所以最后九篇的8种变化可细分为8×8×8=512种变化。
所以,《孙子兵法》十三篇就有了64×64×512=2097152种变化。
在微观上,《孙子兵法》有2百万种小变化,所以能够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在宏观上,《孙子兵法》有8种大变化,所以能够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所以,战争需要专业人才方可胜任,因此有《用间》。
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非明君贤将难以胜任;极深而研几,非上智难以胜任。所以《用间》篇一开始讲“明君贤将”,最后讲“上智”。首先,明君贤将所以能成功出于众者,当然在于先知;要先知,当然需要“舍得”培养和网罗专业人才。
其次,有了专业人才,才能组建人才网络;有了人才网络,就要考虑如何确保其正常运转。要确保其正常运转,当然要尊重专业人才;要尊重人才,当然要“舍得”行赏。“舍得”行赏,当然是为了发挥人才网络的作用;发挥人才网络的作用,当然是为了达到先知的目标。
最后,要更好地发挥人才网络的价值,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人才网络的价值;要提高人才网络的价值,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舍得”用上智之人。
——这就是《用间》篇的写作结构。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这段文字透露出了两个信息:第一个信息,孙武研究了两场著名的战争,一个是推翻夏桀的有娀之战,另一个是推翻商纣的牧野之战;第二个信息,孙武树立了两个学习的榜样,一个是“舍得”五返请伊挚的成汤,另一个是“舍得”三返请吕牙的姬昌。
由此可见,《孙子兵法》是一部以保国安民为使命的“王道模板”,而不是一部以争强斗胜为目标的“霸道模板”。毫无疑问,孙武期待着他的君主能够象成汤和姬昌那样具有王者风范,真心诚意为天下谋取和平;而不愿意他的君主象齐桓、晋文那样只有霸者之威,耀武扬威为自己夺取名利;遗憾的是吴王连齐桓、晋文都不如,不“舍”者,诚不“得”。
或曰:“王道明则天下治,王道隐则天下乱。”孙武之时,天下大乱,王道日拙,霸道夜进。可叹孙武,虽有王佐之才,却无伊吕之遇,既然无法令天下大治,只好隐退穷窿望后世有缘,于是留十三篇,备王者用。
所以,《孙子兵法》的框架为“1+3+9”。体现连三为王之意,三,天、地、人三才。
重要声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为柴宇球、查修彭、储昭学、叶建艳等原创作品,任何个人和或机构在未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大段引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篡改作者姓名。如有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们书面授权后方可操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方显格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