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代谋士的社会作用
计谋韬略对于国家和民族,对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不断地被历史所证实。同时,也以磁石般的引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胸怀雄韬大略、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为之绞尽脑汁,甚至为此献身。其中,在事业上的成功者,受到了世人的敬仰和崇拜。在当朝当代一般都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且在历史上产生着久远的影响,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夏王朝自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最后的帝王桀时,暴虐无道。从属夏王朝的小国商,一天天地强盛起来。商国国君成汤,每年都要去夏王朝都缄朝拜,沿途常听到老百姓咒骂桀王之声不绝于耳。成汤看到夏桀王把国家弄到危亡的境地,心中惴惴不安,他到处寻访贤才,打算推荐给桀王,使其能纳贤从谏,及时悔悟向善。成汤听说在伊水河畔,有一个养桑人家出了一个叫伊尹的贤人,他在种田养蚕之余,专心攻读群书,对三皇五帝、夏禹等英明君王施政之道很有研究。于是成汤就派出使者,带着珍贵的礼品,赶着装饰一新的马车,三次去请伊尹。伊尹早就听说成汤是一个很有韬略、宽仁大德的君王,且态度诚挚,便欣然从命,决定助一臂之力。成汤闻之,亲自率众迎接伊尹,以贵宾相待。成汤和伊尹,攀谈数日,情投意合。于是,成汤给夏桀写了一封信,把伊尹作为奇才推荐给他。但是,伊尹并没 有得到桀王的重用。后来,成汤就请伊尹回到商国,拜他为相,授予国政。伊尹帮助成汤,努力发展农耕,铸造兵器,训练军队,使商国更加强大起来。
桀王听说商国强盛了,就把成汤召人夏朝国都,并借机把成汤囚禁于夏台。国君被囚,商国群臣惊慌失措,伊尹更是焦虑万分。不久,他想出一谋,派人四处搜寻绝色美女,觅取各式各样的传世珍宝,送给桀王和他的宠信近[::赵梁。终于使桀王消除疑虑,放回成汤。成汤回到商都,在伊尹的帮助下,加强操练兵马,屯集粮草,约公元前16世纪夏商的鸣条之战中,成汤根据伊尹的建议,采取翦敌羽翼,使夏孤立,把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与军事斗争紧密结合。在军事上设伏诱敌,引其就范,聚而歼之,一举灭夏。桀王被生擒,放逐到南巢小部落。商汤在伊尹的谋划下,先后征服了韩、顾、昆吾等夏王朝屑国。各路诸侯推举成汤为天子,建立了商朝。接着,伊尹又帮助成汤安定了天下。成汤死后,伊尹又先后辅佐成汤的三个子孙为天子。伊尹以自己的满怀韬略,从一个养蚕人逐步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备受尊敬的贤相。
商末周初,年已古稀的吕尚(姓姜,字子牙,俗称姜太公),在蟠溪(今陕西宝鸡市东南)的兹泉钓鱼,正值周文王出外狩猎,不期而遇。经过交谈,文王发现吕尚胸有韬略,出语不凡,才华出众,高兴地说:“我有祖先太公曾预言:将来一定有圣明的人到周国来,周国必然兴。你真是所说的那样圣明的人吗?我的太公,望子久矣。”于是,周文王便请吕尚同车回朝,共谋国事。周文王在吕尚的辅佐下,先后向西征犬戎(今陕西风翔境内)和密须(今甘肃灵台西)等地的部族。不久,又东征黎(今山西黎城)邗地(今河南沁阳西北)和祟(今陕西沣水一带),从而打开了向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推进的通道。文王死后,其子武王继位。吕尚又辅佐武王,牧野之战,吕尚以高妙的谋略,有力的指挥,彻底打败商军,推翻了残暴的商朝统治,建立了周朝。
到了春秋之后,各国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史记·太史公自 序)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促使从事智力活动以 谋略为职业的游土日益增多,并为他们施展才智创造了社会条 件,提供了历史舞台。《齐语》言桓公为游士肋人,奉之以车马 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顾颉刚先 生说:战国时期“宁越不务农,苏秦不务工、商,而惟以读书为专 业,揣摩为手腕,取尊荣为目标,有此等人出。其名曰:‘士’,与昔 人同;其士在口舌,与昔人异,于是武士乃蜕化为文人”①。当时 以养士众多而闻名的是四公子,《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春申君 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 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 蹑珠履。”又《孟尝君传》:“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 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 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又《平原君列传》:平原君“喜宾客, 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又《信陵君列传》: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 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 归之,致食客三干人。”吕不韦“亦招贤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 人”。从此之后,历代不仅重视谋士,且专门设置“参谋”、“谋士’, 之类的官职。《三国志》载:刘放为秘书监,‘‘辽东平定,以参谋之 功”得到封赏。《新唐书·百官志》载:“天下兵马元帅”下设“行军 参谋”,也是参与军中谋略。其他少数民族也参照汉族“参谋’’之 制,竞相仿效。偏居关外的皇太极,在智囊们的启迪下,“远效 尧、舜、禹、汤、文、武之法,近仿汉高祖、宋太祖之制”,以历代帝 王的得失为鉴,建立了庞大的智囊机构,成了一代崛起之君,建 立了清王朝。
古代谋士是谋略的专门人才,对谋士是否重用及谋士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盛、政权的存亡。正如《战国策· 楚四》所说:“昔伊尹去夏人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 而齐强”。战国时期的韩非在其著作中记载了赵简子的话:“与 吾得革车千载,不如闻行人独过之一言矣。”独过何许人也?只 不过是赵简子身边的一位谋士,可在赵简子看来,他的计谋竟胜 过千军万马的功用。《吕氏春秋》记载:晋国欲攻打郑国,国王令 叔向去了解一下,看郑国是否有能人。郑国子产为之赋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回国后对晋国 国王说:“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 不可攻也。”于是晋国取消了攻打郑国的计划。孔子为这件事评 说道:“《诗》云::无竞为人,。子产一称而郑国免”。①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评论其谋士郭嘉时说:“以后帮我建立大 业的,必定是这小伙子啊!”唐太宗曾经说过:“贞观以前,从我平 定天下,周旋艰难,房玄龄之功无可与让。贞观之后,献纳党谠, 安国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 臣,何以加也。”②其谋士房玄龄“罄竭心力”,“每表奏,驻马必 成,无草稿”,李渊也大加赞赏道:“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可 为我儿(李世民)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③马 周出身卑微,但见事敏速,有机辩,深识事端,处事平允,敢于直 遭而言,深得太宗重用,太宗说:“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④。
西汉初年,刘邦的谋士萧何当上朝廷的丞相,有些军队将领 表示不服,说萧何仅凭一张嘴、一枝笔,功劳不是很大,而位居于 其上,刘邦为此打比喻说:“撒腿猛迫,逮住野兽的是猎犬;指挥 猎犬的是猎人。诸位只能逮住野兽,这不过是猎犬的功劳;萧丞 相善于指挥你们去追逐野兽,这才是猎人的功劳啊!猎犬的功 劳怎么能和猎人的功劳相比呢?”同是这位刘邦,在得天下之后 的一次宴会上,他与列侯诸将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我刘邦为什么 能得天下,而项羽又为何失去天下?有人回答“项羽妒贤嫉能”, 而陛下与之相反等等的话。刘邦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 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谋士的进退与 事业的成败关系,通过这位君主之口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正因为谋士在平定天下、治国安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 历代帝王将军求贤、礼贤,加以重用。“夫贤者之所在,其君未尝 不尊,国未尝不荣也。”①墨子为此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 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之士将可得 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 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②。“燕昭王问为国,郭隗曰: ‘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役也。 唯王所择。’燕王曰:‘寡人愿学而无师。’郭隗曰::王诚欲兴道, 隗请为天下开路。’于是燕王为隗改筑宫,北面事之。不三年,苏 子自周往,邹衍自齐往,乐毅自赵往,屈景自楚归”①。厚待郭 隗,是为了招引天下之大才,既然郭隗能厚待,比郭隗更有雄才 大略的人当然会厚待了。
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帝王之胄而屈 身茅庐,其求才之心不可谓不至诚,其态度不可谓不友善,终使 诸葛亮感动不已,出山为其尽力。“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 驰。”①曹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高举“唯才是举”的大旗,为 遍求天下英才,也三下求贤令。
不惟是在打天下时君主求贤若渴,就是在天下安定下来的 和平时代,历代不少帝王也广为求贤,寻觅治国之良才。唐太宗 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对人才的选拔与运用十分重视。他批评 大臣封德彝辩解难找奇才异能人才时说道:前代明王,“皆取士 于当时,不借才于异代。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 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③我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 度”,尽管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尤其是后来愈加明显),但在选拔人才方面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历代帝王对谋士的使用
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封建的等级制度和门第观念曾将一些寒门之士阻挡在官场之外,但是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在需要人才、任用谋士之时,则常常打破这种观念的束缚。无论谋士的出身是多么低贱,家境是多么贫寒,照样可以让他们当官人仕,委以重任,以发挥他们的才华。被尊称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圣人”——商朝武丁王时 期的宰相傅说,是奴隶出身,姜太公曾是宰牛卖酒的生意人,诸 葛亮“躬耕南阳”,魏征自幼穷困潦倒当过道士,马周曾是个穷书 生。韩信既是刘邦的大将,也是其重要谋士。刘邦问其争夺天 下的办法时,他劝刘邦与项羽“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夺回关中之 地不难,进而夺取天下也不难。”可是韩信并非出身于什么豪门 大户,也无高贵身份,并受过“胯下之辱”。韩信小时家贫,父母 早亡,淮阴城里富户人家子弟大都看不起他。有一次一屠夫的 儿子欺辱他说:“姓韩的,你敢跟我拼刺杀吗?来吧,谁被刺死了 谁倒霉,你要是个怕死鬼,就从我裤裆底下钻过去好了广韩信是 个胸怀大志的人,认为犯不着拿自己的生命跟这个恶少打赌,去 做无谓的牺牲,于是就低着头、弓着腰,从他裤档下钻了过去。 同时代的刘敬,曾向刘邦建议定都关中、与匈奴实行“和亲”之 策,只是一个赶车的军士出身。汉高祖决定召见他前,别人为他 准备了一套新衣服,他说:“我原来穿好衣服,就穿好衣服去,原 来穿粗布衣服,就穿粗布衣服去,用不着再换了。”于是,刘敬穿 原来的旧衣服去见汉高祖。就连战国时期合纵之计的创设人苏 秦,尽管“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戚,谋臣之权, 皆决于苏秦之策”,可当初其谋不被秦王所用时,却遭到“归至 家,妻不下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的冷遇,使苏秦喟叹曰: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 也!”
2.不计前嫌,用之不疑
春秋时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小白,另一个叫纠,齐襄 公被杀,两个弟弟争立君位,鲍叔牙相小白,管仲相纠,兄弟二人 争夺君位发生武装冲突,管仲为阻止小白进京,一箭射中了小白 肚脐眼上的带钩,差一点将小白射死。小白为王后(即齐桓公), 管仲被缚请罪,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明智地重用管仲为相。齐 在管仲的辅佐下,迅速富强起来,并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 齐桓公不杀管仲,是因为他知道管仲当时要射死他,原因在 手各事其主,为其主子服务,现在旧主子去了,不杀管仲并使其
感恩戴德地为自己服务,又可以博得一个“仁慈”、“宽厚”的好名 声。这一招抚的办法被历史上的许多入学会了,并加以运用。 在双方冲突与斗争中,那些敌对集团中越是反对自己最烈,对原 主人越“忠诚”之人,在俘获之后所给的礼遇愈高,愈是要收留重 用。而对那些背主、叛主而主动投靠自己之人,却很看不起。三 国时魏延背叛旧主而投降蜀汉,孔明以他的头上长了反骨而要 处死他,众将求情才得以幸免。孔明要杀魏延并不在于他长有 反骨,而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既然对原主人不忠,难道就会忠于 新主人吗?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后,对参与建成、元吉集团“同谋唐太宗者数百千人”都予留用,并说这些人当时各为 其主,都是“忠义之士”。本是太子建成的谋臣,为建成多次出谋划策要杀死李世民的魏征,亦被重用。 曹操“唯才是举”,用人不计前嫌,他重用陈琳一事在历史上传为佳话。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曾在袁绍手下为谋士,为袁绍写过轰动一时的讨曹檄文,把曹操及祖宗三代骂得狗 血喷头。“……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倌、徐璜,并作妖 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旬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 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缥狡 锋协,好乱乐祸。……”后来曹操擒获陈琳,操谓之说:“汝前为 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及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 上,不得不发耳。”①左右劝曹杀之,曹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 从事。后来,陈琳竭思尽智地为曹操出谋划策,为其“三国归统 一”大业助了一臂之力。
3.善于使用有缺点的谋臣
汉武帝刘彻在一篇《求贤诏》中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得非 常之人,故马或奔踢(踢人),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 名。”曹操在建安19年下了《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令中提出 对于有某些缺点的贤能之士,也要同样予以任用,并强调说:“人 有某些缺点,在所难免,能因此就不用他们吗?选官的人员如果 明白了这一点,那么,有才之士被埋没的可能性。
重要声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为柴宇球、查修彭、储昭学、叶建艳等原创作品,任何个人和或机构在未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大段引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篡改作者姓名。如有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们书面授权后方可操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方显格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