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二千五百年前,伍子胥将《孙子兵法》献给了吴国国君阖闾。阖闾视《孙子兵法》为宝典,藏该书于宫殿。数十年后,吴国为越国所灭,《孙子兵法》转为越国所有。一百多年后,越国被楚国所灭,《孙子兵法》为楚国所得。又过了一百多年,秦将王翦杀楚将项燕而灭楚,项燕的儿子项梁等项氏族人只得隐姓埋名,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复国的志向,而是暗中传授《孙子兵法》,努力培育军事人才,并且抱着必胜的信念,积极为推翻秦王朝做准备,所以当时民间传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项羽就是跟他叔叔项梁学习《孙子兵法》的,所以项羽能够成为百战百胜的名将也与《孙子兵法》有关,但是在他成为西楚霸王之后,另外一位更精通《孙子兵法》的楚国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就是韩信。在韩信的影响下,刘邦集团在军事质量管理工作上突飞猛进,并通过减少、预防和控制“决策层失策、管理层失误和执行层失措”最终打败了项羽。
汉朝建立以后,深知刘邦忌惮军事人才的张良开始辟谷,而随着韩信被族灭之后,精通《孙子兵法》的人销声匿迹,自此之后,《孙子兵法》的传承事业开始走向黑暗,于是《孙子兵法》中的“蛋白质”日益为“三聚氰胺”所代替。公鸡的职责是报晓,狗的职责是看门,猫的职责是捕鼠,而南宋皇帝没有一个能够担负起保国安民的职责就在于此,至于明朝给“尿”憋死的事实也是证明当时流传的《孙子兵法》译著中确实存在“三聚氰胺”严重超标现象,而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军事上的失利也印证了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初。所以,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与韩信之后的《孙子兵法》译著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足以保国安民的“牛奶”,后者是误人子弟的“三聚氰胺溶液”。因此,在过去的一千年间,华夏子孙数度沦为亡国之奴,完全是韩信之后的《孙子兵法》译著在祸国殃民——并非孙武之错。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开始盛行,于是在过去的五十年中,《孙子兵法》白话文译著开始走上舞台,但是这些白话文译著的共同特点是:其作者没有一个能够确切地阐明《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各个篇章的主题思想,更没有一个作者能够正确地阐明《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哪怕一个篇章的段落划分。由于这类白话文译著是在韩信之后各种文言文译著基础上进行的文白转换,因此从这些白话文译著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各种文言文译著中普遍存在的以讹传讹现象,换而言之,这些文言文译著、即所谓的传统《孙子兵法》译著存在着误人子弟的传统。
有那么严重吗?那就用事实来说话,先看一看白话文译著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一) 白话文译著中抹杀时间的证据
【孙武原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摘自于《孙子兵法》之《计》篇)
〖白话译注〗实际能打,反而示敌以不能打;准备怎么打,反而示敌以不怎么打;拟取近道,反而示敌以走远路;拟走远路,反而示敌要取近道。敌若贪利,就以利去诱惑它;敌若乱而不整,就乘机去袭取它;敌若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若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若气势汹汹,乘怒而来,就设法使之屈挠;敌若词卑行敛,就设法使之骄惰;敌若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劳顿;敌若亲和团结,就设法离间它。要进攻敌没有防备之处,要出击在敌意料不到之时。”
[错误事实]毫无疑问,孙武原文中有时间程序,即:第一阶段,侦察期,这一阶段的有效措施依次是示无能、示无用、示无援、示无助;第二阶段,束缚期,这一阶段的有效措施依次是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第三阶段,分裂期,这一阶段的有效措施依次是怒而扰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第四阶段,总攻期,这一阶段的有效措施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但是新浪网推荐之白话文译注显然将原文中的时间干净彻底全面地抹杀掉了。
[详细分析]有人说,打仗用得着这么费力劳神吗?假如对手是白痴的话,确实用不着这么费力;话说回来,假如我们的对手都是白痴的话,我们甚至什么兵法都用不着学了,所以自然也用不着费神学《孙子兵法》了。但是,假如我们没有那么幸运,即我们倒了八辈子的霉了,遇到不仅强大,而且聪明、勇敢、团结的敌人,哪我们应该怎么做?难道是举手投降吗?假如有一种办法,可以变聪明如同聋盲、转勇敢趋于怯懦、化团结而为分裂,则再强大的敌人也可以由此转变成白痴,若此我方必胜,——这就是孙武教诲我们的足以克敌制胜的套路。试想,两军交战在即,首先派遣的自然是侦察部队。若敌方侦察成功,则我危也;若敌方不明我情,势必按兵不动,则难啃也;故此,孙武认为,侦察期最高效的措施不是藏而不露,而是故意露出破绽。但是,若假戏不能演真,则缘何能令聪明的敌方信以为真;若要聪明的敌方坚信不疑,则我方必须擅长实施里里外外的伪装,这样才能糊弄住敌人的耳目。所以,首先要把自己伪装成为无能的人,然后要把自己伪装成为不能用有能之人的人,接下来要伪装自己的援军远在天边,最后要伪装自己的敌军近在眼前。也就是说,在侦察战中,只有假装自己的军队为无能、无用、无援、无助的“软柿子”,才能令敌下定伸手捏一把的决心,即在有效粉碎敌人侦察的同时,迅速创造出破敌的战机。显然,假如麦克阿瑟不认为成功唾手可得,怎么可能吃彭德怀的大亏?假如陈余不笑话对手乞食漂母、受胯下之辱,韩信哪里有机会“破赵会食”?以此类推,假如项羽不是为盛名所累,楚军怎么可能疲于奔命;同样道理,假如项羽不是气昏了头脑,陈平的离间计不可能得逞。所以,从范曾的愤然离去,就可以想到“亲而离之”的前因后果了。当敌人处于众叛亲离的阶段,意味着瓜熟蒂落——总攻的时机成熟了!总攻最关键的当然是两点:先确定主攻的方向——“攻其无备”之地;后选择总攻的时刻——“出其不意”之时。所以,这段话在演绎时,类似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需要与时俱进,不然怎么能顺理成章;而在军事上,这段话类似于“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故不能断章取义,否则不足以克敌制胜。由此可见,新浪网推荐的《孙子兵法》白话文译注确实干净彻底全面地抹杀了孙武原文中的时间程序,这毫无疑问是一个不诤的事实。
(二) 白话文译著中抹杀了地点的证据
【孙武原文】其疾如风, 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摘自于《孙子兵法》之《军争》篇)
〖白话译注〗它动作神速,有如飚风之疾;而舒缓行进,其行列齐肃则如林木之森然有序;其侵袭掠扰,有如烈火之猛,不可遏止;而其屯兵固守,则如山岳之固,不可动摇。其深密藏形,有如阴霾迷漫,莫辨辰象;而驱兵接仗,则如霆雷之威,触之者折。
[错误事实]毫无疑问,孙武原文中除了有时间程序外,还有地点概念,即:穿插路线上,其疾如风;正面阵地上,其徐如林;主攻阵地上,侵掠如火;阻截阵地上,不动如山;疑兵阵地上,难知如阴;佯攻阵地上,动如雷震。但新浪网推荐的译注将原文中的地点干净彻底全面地抹去了。
[详细分析]按照本人提出的《孙子兵法》框架布局,《军争》篇是讲总攻阶段的工作纲要。想象一下,当粟裕下定决心消灭张灵甫74师的时候,第一步是不是先断了张灵甫的退路?假如在不先切断张灵甫退路的前提下,粟裕就急于发起攻击,张灵甫不就逃跑了?但是,张灵甫的后路怎么可能给别人轻易切断?所以张灵甫必然给自己先留下后路以防万一,除非我们穿插部队能够像风一样悄无声息地、无孔不入地快速渗透到位,才有可能打张灵甫一个猝不及防,所以要求我们的穿插部队像风一样穿插,故有“其疾如风”。当我偷袭部队穿插到张灵甫背后,并要夺取其退路上的关隘的时候,张灵甫极有可能抽兵回援,若此我穿插部队将面临前后夹攻的厄运。所以要求我正面部队缠住张灵甫,让他难以抽兵回援,因此要求我正面部队像森林一样陷张灵甫于可慢进而难速退的境地,故有“其徐如林”。当张灵甫的部队为我切断退路之后,我方就要抓紧时间发动总攻,并且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结束战斗。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结束战斗,自然要求主攻部队性如烈火、所向披靡,故有“侵掠如火”。张灵甫陷于我军包围后,蒋介石自然会派兵驰援,所以我方要派兵阻截,对阻截部队的要求自然是效法山岳之不可撼动,故有“不动如山”。为了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还要设置疑兵,并且布置好预备队,而这些部署的虚实情况自然不能为敌人所侦察到,所以要令敌人在黑夜里摸瞎子一样完全看不到我方的虚实和意图,故有“难知如阴”。除此之外,通常有主攻还要设佯攻,佯攻部队雨点虽小但是雷声要大,故有“动如雷震”。孙武的这段原文是证明孙武极善于训练部队以及极善于利用兵力的最好证据,自然,假如孙武不善于对穿插部队、正面部队、主攻部队、阻截部队、疑兵部队、佯攻部队进行针对性极强的专业训练,并且不善于利于兵力,怎么能够以三万部队就敢横行天下了呢?在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白起就是先派出穿插部队迅速切断赵括的退路,当然,白起还设置了阻截阵地和疑兵阵地,促使赵括的军队得不到救援,所以说,歼灭战的技巧早就在2千多年前就为古人所掌握。而新浪网推荐的译注忽略了空间观念,这样的译注不把读者带进沟里才怪呢。
(三) 白话文译著中混淆了人物的证据
【孙武原文】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摘自于《孙子兵法》之《计》篇)
〖白话译注〗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用我指挥作战,一定能胜利,就留在这里;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虽用我指挥作战,一定会失败,就告辞而去。分析利害条件,使意见被采纳,然后就造成有利的态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势”,就是利用有利的情况,而进行机动。(摘自于郭化若译注的《孙子兵法》)
[错误事实]毫无疑问,孙武的原文中不仅有时间(先择将、后授权),有地点(庙堂),而且还有特定人物(主角通常是国君)。既然国君是庙算中的主角,原文中“留之”和“去之”的主语自然是国君,所以其正确的主谓宾分别是“君留将”和“君去将”,怎么会出现“…我…就留在这里”和“…我…就告辞而去”的说辞呢?须知这不是在人才交易会上,而是在庙堂上,所以不可能出现求职应聘的话语,因此主角不可能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我”。
[详细分析]孙武的本意是说:“假如某将领接受我的理论,相信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将驾驭着战局的走向,那么国君派这样的将领去执行任务,肯定能够成功地驾驭战局的走向,因此国君应任用这样的将领;反之,假如某将领不接受我的理论,不相信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将驾驭着战局的走向,那么国君派这样的将领去执行任务,肯定不能够成功地驾驭战局的走向,因此国君应免除这样的将领。在根据这样的择将标准完成择将的决策之后,接着国君要做的决策自然是授予将领权势,以此帮助将领插上成功的羽翼。所谓授予权势,就是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而制定充分的权限。”按照这样的解释,确实与孙武的身份一点也不矛盾;而按照郭化若的解释,就与孙武的身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孙武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论写作能力,孙武不逊色于曹操、润之;论军事理论,孙武是曹操、润之眼中的兵圣。既然如此,让你我相信《孙子兵法》中有求职应聘之类的题外话——而没有择将和授权之类的题内话——则凭什么让你我相信孙武是一个写作能力非凡的兵圣级人物呢?而要让你我相信孙武是一个写作能力非凡的兵圣级人物——自然在孙武的军事专著中不应该出现求职应聘之类的题外话——则凭什么让你我相信“我…就留在这里…我…就告辞而去”这样的译注是正确的呢?由此可见,不要说你我会对郭化若的译注莫名其妙,就连郭化若将军自己也无法自圆其说,因为孙武写的是兵法,而不是求职应聘书。
(四) 白话文译著中抹杀了庙胜的证据
【孙武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摘自于《孙子兵法》之《计》篇)
〖白话译注〗所以凭下述五项衡量,通过计算,加以核实,弄清情况:一是道义,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规。……凡此五项,身为将领,不可不加过问,知道的就能胜利,不知道的就不能胜利。所以通过计算,加以核实,弄清情况,就要问:国君哪一方有道义?将领哪一方有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能掌握?法规号令哪一方能执行?军队哪一方更强大?士兵哪一方更精锐?赏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这些就能判断胜负。(摘自于李零的《孙子译注》)
[错误事实]孙武的所谓庙胜,是指在庙算阶段就已经胜局已定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科学的计划决策过程才行。从《论持久战》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叫庙胜,并且也可以发现实现庙胜所要经历的计划决策过程。假如译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话,那么李零教授的译注显然达到了其目的:因为读者从中根本看不到足以确保庙胜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李零用自己的机会主义观念偷换了孙武的庙胜概念,因为在他的译注中连战斗力和军事实力这两个最基本的军事概念都没有。
[详细分析]这段话正确的译注是:“所以,要从影响战斗力的五个要素入手,必须通过比较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才能最终确定正确的战术对策并明确战术任务,而要探讨的具体要素是:第一,战争的性质What;第二,时间When;第三,地点Where;第四,将领Who;第五,办法Which。…所有这5个W,是每一个身为将领的人都必须要学习的科目,从中弄懂战斗力遏制和反遏制技巧的人能够驾驭战局的走向,不能从中弄懂战斗力遏制和反遏制技巧的人不能驾驭战局的走向。同样,必须通过比较军事实力的遏制和反遏制,才能最终确定正确的战略对策,进而明确战略任务,此时要探讨的具体要素是:第一,How about主孰有道;第二,How about将孰有能;第三,How about天孰得;第四,How about地孰得;第五,How about法令孰行;第六,How about兵众孰强;第七,How about士卒孰练;第八,How about赏罚孰明。我就是从这8个Ha对军事实力的影响中去预知战争最终的胜负结局。”战局的走向取决于战斗的胜负,战斗的胜负取决于战斗力的强弱,战斗力的强弱取决于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取决于战术的选择,所以,正确的战术可以驾驭战局的走向。战争的结局取决于战争能力的盛衰,战争能力的盛衰取决于军事实力的消长,军事实力的消长取决于军事实力的遏制和反遏制,军事实力的遏制和反遏制取决于战略的选择,所以,正确的战略可以锁定战争的结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孙武对于庙算的第一项工作,即如何确定对策和明确任务上,不仅以科学为控制规范,而且以胜利为锁定目标,这些都是确保庙胜所必须的实实在在的技巧。而李零的译注却将孙武的原文玄虚化了,正是这种玄虚化了的译注把孙武的庙胜观念解读成了机会主义,而这一点也恰恰反映出李零自打译注《计》篇开始就已经晕头转向了。
(五) 白话文译著中抹杀了先胜的证据
【孙武原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摘自于《孙子兵法》之《形》篇)
〖白话译注〗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打了胜仗而普天之下都说好的,并不是最理想的胜利。这就像能举起秋毫那样细小的东西算不上力气大,能看见太阳月亮算不上眼睛明亮,能听见雷霆的声音算不上耳朵灵敏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是指那些总能战胜容易被打败的敌人的人。因此,这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取得了胜利,没有足智多谋的名声,也没有勇猛善战的功劳。这是因为他们的胜利不是偶然的,绝对不会有差错的。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所采用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战胜的是那些已经陷于必败境地的敌人。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从不放过任何可以打败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先取得必胜的条件,然后才寻找机会与敌人交战;打败仗的军队总是先与敌人交战,然后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够修明政治,明确法度,所以能够掌握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动权。
[错误事实]孙武的所谓先胜,是指在战前准备阶段提前奠定胜局,当然,要实现这一点,除了做好行动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之外,还必须做好组织上的准备。由于组织上的准备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并且将领的选拔培育是军事上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点,而《形》篇就是专门讲组织准备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形》篇中出现了5次“善战者”这个术语的原因。而在孙武网的译注中看不到多少组织准备的话语,说明译注者用自己的本位主义观念偷换了孙武的先胜概念。
[详细分析]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却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呢?还不是因为他在战前没有做好充分的组织准备所致!显然,马谡和其他人的额头上一样,都没有写着“善战者”或“不善战者”的字眼,所以人才选拔是组织准备中最大的难题。怎么办?孙武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答案。在将领的选拔上,是看他说得多么好听、即表现得多聪明?还是看他做得多么成功、即表现得多勇敢?孙武认为这些选拔将领的标准都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至于其中的缘由,孙武说得极其简单,从历史上来看,那些真正优秀的将领根本没有在战场上表现聪明和勇敢的机会,因为他们在战前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此提前奠定了胜局。善战者能够在人才争夺战中取胜,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秦国在让六国人才严重流失的同时,又严重破坏了六国的人才资源利用,由此把六国不断地推向失败的边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标准的“先战而后求胜”型,因为蜀国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蜀中无大将、廖化称先锋”的局面绝不是一日之寒,让法正预感到不妙的严刑峻法势必会把优秀的人才扼杀在萌芽状态,而独断专行的做法也让手下唯唯诺诺的同时失去了应有的锻炼机会。那么如何做到“先胜而后求战”呢?当然要选拔那些精通5W管理的人才,因为只有那些精通5W管理的将领才能熟悉战斗力的遏制和反遏制的技巧,所以才能够驾驭战局的走向,因此这种将领才是真正应该选拔的“善战者”,因此这种将领才是应该着力培育的军事人才,所以孙武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由《计》篇中所说的“一曰道……五曰法”可知,“修道而保法”就是5W教学。由此可见,孙武的原文确实没有片言只语的跑题迹象;相比之下,中国孙武网的译注虽然从文字上已经不再玄虚了,但是却又落入了俗套——早已偏离了“先胜而后求战”的正确“轨道”了。
(六) 白话文译著中混淆了无败的证据
【孙武原文】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摘自于《孙子兵法》之《九地》篇)
〖白话译注〗所谓古时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首尾不相策应配合,主力部队和非主力部队不相协同依持,官兵不能相互救援,上下不能收聚合拢,士卒散离不能集中,即使凑合一起,也杂乱不整。总之,有利就打,不利则不打。请问:若敌人众多且部伍严整而前来攻我,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打掉它最重视的有利条件,那它就会乖乖地听从我的摆布了。用兵打仗的原则,主要是靠动作神速,乘敌猝不及防,从意想不到的道路,去攻击它虚懈无备之处。
[错误事实]孙武的所谓无败,是指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确保不会失败。显然,在逻辑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回答好一个问题:在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我方不会失败?《九地》篇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积极防御!积极防御是一种什么样的打法?积极防御自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外线作战、深入敌后,也即润之拿手的钻入铁扇公主肚子里去的那种打法。这就是《九地》篇中出现两组“为客之道…”的原因,而篇中出现的两组“为客之道…”反过来也证明《九地》篇确实是讲积极防御的,因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而苏州孙子兵法网的译注中哪里有一点积极防御的气味来?所以说译注者用自己的教条主义观念偷换了孙武的无败思想。
[详细分析]我对孙武原文的译注是这样的:“我们所公认的历史上那些善于防守的人物,能够首先迫使敌方处于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的大面积瘫痪状态,然后根据形势的发展,看到有利就马上行动,发现不利就立即收手。于是有人就要问我了:‘假如敌方不仅人多势众而且战斗力强,遇到这样的大敌前来进攻,我方应该怎样防守呢?’我要推荐的方案是:‘先夺取对手难以割爱的地方,于是敌人只好接受我的安排。’用兵讲究的是眼明手快,乘敌人还来不及反应,从意想不到的路线出兵,攻取对方没有戒备的要害。”对比两种译注之后,读者就可以发现,苏州孙子兵法的译注展现的是一幅漫无目的的进攻画面,而我的译注所展现的是一幅以防守为目的的进攻画面。很明显,“敌众整而将来”已经说明我方处于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军事态势,而且是敌人主动前来进攻,即我方面临的是战略上的防守态势和战术上的内线作战,故相当于解放战争初期中正大举进攻解放区那样。而孙武方案中的“则听矣”已经表明敌方将不得不接受我方的调度,无法选择地放弃对我方的进攻行动,则我方真实的军事意图是解围救急,而不是消灭当面的来犯之敌,至于敌人的进攻为什么被我方终结,是因为我们采取了“先夺其所爱”的防守策略,即通过战术上的外线作战实现战略上的防御目标,故相当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迫使蒋介石放弃对解放区的大举进攻那样。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意图,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如何“迫使敌方处于…大面积的瘫痪状态”?第二,如何“眼明手快…攻取对方没有戒备的要害”?这就是《九地》篇中两组“为客之道……”所要详细阐明的事项。显然,按照我的上述译注,《九地》篇是专门讲积极防御的;有了积极防御,才能确保无败,进而确保必胜,进而确保全胜。但是按照苏州孙子兵法网的译注,《孙子兵法》中就没有积极防御了;没有积极防御,不能确保无败,因而不能确保必胜,因而不能确保全胜。因此,苏州孙子兵法网的译注与孙武的无败思想相悖,也与孙武的必胜思想相悖,更与孙武的全胜思想相悖。
在所有市面上可见的《孙子兵法》白话文译注中,上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普遍性恰恰证明了传统《孙子兵法》确实误人子弟不浅,因此也预示着一个必然的趋势:传统《孙子兵法》译著已经来日无多了,因为抹杀了时间、抹杀了地点、混淆了人物的传统《孙子兵法》译著也就没有了任何可操作性——它只能怂恿其忠实的读者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由错误的人物犯错误,更因为抹杀了庙胜、抹杀了先胜、混淆了无败的传统《孙子兵法》译著也就没有了任何可指导性——它不能警示我们远离机会主义、本位主义、教条主义的陷阱。所以,传统《孙子兵法》译著的末日到了。
因此,不是我想哗众取宠,怎奈传统《孙子兵法》译著确实漏洞百出;不是我想欺世盗名,怎奈传统《孙子兵法》译著确实天数已尽。所以,我可以预言,在大家的理解和共同努力下,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孙子兵法》白话文译著即将横空出世。
重要声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为柴宇球、查修彭、储昭学、叶建艳等原创作品,任何个人和或机构在未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大段引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篡改作者姓名。如有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们书面授权后方可操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方显格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