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见到谋略这个词,褒贬者皆有之。有些人认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有些人则会滑向奸诈、厚黑、阴暗这些意思的理解。
谋略一词据说最早出自三国时期,主要是用于称赞军事人才,因此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而军事斗争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对抗,自然要想尽一切手段,包括也主要是靠欺骗、隐密、奇巧、狠毒的手段来与敌人对抗,以夺取胜利,但人们常常把这些手段和谋略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
因创设谋略一词者并没有对其明确含义,引得后人纷纷作出不同的解释,且超出了军事领域。该词义有一定的伸缩性,因尚未取得世人的共识,可发挥一些想象;又有一定的边界性,盖有其产生的渊源也,不可作随意的释义。
我以为从渊源说,谋略是指一种军事应对智慧,是一种敌对性对抗的智慧;从广义说,主要指一种各个领域对抗(包括非敌对性对抗)的应对智慧,即谋划用什么手段去取得某一方面对抗的胜利及成功或在对抗的条件下谋划用什么手段去取得某一方面的胜利及成功。谋略就是谋划对抗策略及谋划的对抗策略。简言之,谋略即对抗策略。
谋略主要作为一种对抗的应对智慧,也可表述为“认识处置某种对主休自身存在对抗利害关系情况的具有一定目的、手段、操作的构想或行为”之意。这说起来有点拗口,意思就是在认识处置某种对抗情况时,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在构想上要能认识清;怎样才有利,怎样才有害?在行为上要能处置好。要认识清、处置好不管哪个领域对抗的利害情况,自会牵涉到要谋划什么对抗策略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一定的操作,达到一定的目的这些问题。
如果问你“有一个什么好的谋略?”,那就是问你在认识、处置某种对抗利害情况时,有一个什么好的、带有一定目的的操作手段?也即问你:有一个什么好的对抗手段?
2、胡鱼说:“谋略指对事物高瞻远瞩,曲折迂回的认识,以及为了达到认识的目标所采用的间接的、神奇的、不合规律的、令人惊异的手段。”
世上对谋略一词及概念的定义五花八门,此是一说也。该人网搜不到,想必无甚名气,而不管名人、普通人,谁都可以谈谈自己对谋略的看法,这是没问题的。他谈到谋略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手段,而这个认识是“对事物高瞻远瞩,曲折迂回的认识”,这个手段是“间接的、神奇的、不合规律的、令人惊异的手段。”
根据我对谋略所下的定义,认识和手段是包括在谋略之中的,但又不限于此,就是谋略不仅指认识,还含有行为,核心是手段,还含有目的和操作。其中当然会有“高瞻远瞩,曲折迂回的认识”和“间接的、神奇的、不合规律的、令人惊异的手段。”但谋略词义本身是不含这些意思的。如果谋略本身就含有这些意思,那人们有时说“你这个谋略很神奇”,岂不是重复多余的话吗?
3、从网上见到一句话:“谋略就是用谋方殚精竭虑地企图让事物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的艺术”。
此说是把谋略看成一种艺术,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方法,而运用这种方法的“企图”是要“让事物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如何做到呢?只是告诉你要“殚精竭虑”,用尽心思就是了。谋略的核心确是手段、方法或叫艺术,总的要求是要正确认识或处置世界所有对抗的利害情况。“让事物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是谋略总要求的体现,怎么才算是有利?怎么才能实现有利?决非是一件简单的事,在认识、处置上自然不那么轻易,有时是要“殚精竭虑”的,而谋略词义本身无需说明这个意思。
4、谋略就其词义本身来说,无伦理上的善恶之分,但在实际施用中,人们依据其不同的施用意图可划出行恶与行善之谋,依据公共的善恶标准,可划出恶谋与善谋(此处不指“善于谋划”及“好的谋略”)。
行恶之谋与恶谋两个意思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指谋略意图恶,
后者是指谋略本身恶。行恶之谋也许谋略本身不恶,只是行恶之人实施了或用于行恶的目的;恶谋则是谋略本身违背了世人公认的善恶标准,例如武则天杀死亲生女嫁祸王皇后,无论谁来评说,都是一种恶谋。行善之谋与善谋两个意思则类同。
5、谋略如果是指事先筹划出来的,那么随机应变的谋略有没有?如有则不能全指是事先筹划的。当然,随机应变的谋略也不是凭空产生的,与事先对有关知识、经验的学习积累也分不开。
6、谋略虽是谋划出来的,但它却不等同于一般的谋划,而是在认识处置世界某种对抗利害情况中对一定目的、手段、操作的谋划,一般也不指这种谋划的过程,而主要指这种谋划的结果,或把这种结果转化成行为。
7、世界上的活动有很多是围绕着对抗这个利害情况来想、来说、来做的。对抗就是双方存在对立及敌对、抗拒及抗争的状态,在没有设置前提的情况下,包括人对人、人对物、(动)物对人、(有生)物对物等一切对抗。而双方在对抗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趋利避害的活动,即可称之为谋略活动。
8、有人说:“谋略是对规则的侵犯”,这不对,只有侵犯了规则的谋略才是。也有不侵犯规则的谋略,是完全在规则内实施的。
9、谋略并非反道德,而是有反道德的谋略。
10、“多谋善断”的“谋”如果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智谋和进行的谋划,则与之对应的“断”是指对所谋划事物的判断和对谋划结果的决断;如果“谋”是指含有对谋划结果作了决断之意的谋略,则与之对应的“断”就是把谋略付诸行动的果断和决断。
“断”有两种:一是设谋定计的“断”;一是施谋用计的“断”。
11、有时人们会称许“某某谋略很高明”,反过来说,那也就有不高明的谋略。即是说,谋略本身不体现高明不高明的问题。当我们说到一个人很有谋略时,也不意味着这个人的谋略就很高明。
12、从人们对“谋略”这个语词的不同使用,就可看出人们对“谋略”的理解尚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如有人向报章投稿指责“某些伪指南书冠以‘谋略’的美名”;有人则在自己的著作中公开表明“对谋略文化的基本态度偏重于否定倾向。”若不是褒,就不会把“谋略”当作是“美名”;若不是贬,就不会对“谋略”持“否定倾向”。其实分歧点就在于对“谋略”怎么定义 ,这个前提不弄清楚,褒贬就失去了依据。
13、有人说谋略即“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全盘性行动的计划和策略”,这里对谋略的定义有“两个限定”:一是“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实现全盘性行动”。这比那些空泛的谋略定义是更明确具体,但相应地概括性就差了,难以概括世间所有的谋略现象。
“创造有利条件”可以看作是谋略的主要目的之一和重要追求或核心所在,而有些具体谋略却不完全是在事先有一个好的布局,而就是在直接的实施中发挥作用,不好说这是要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既有“实现全盘性行动”的谋略,岂无局部的、单个的谋略?这是不难举例的。因之将“两个限定”作为谋略概念本身的含义是不贴切的。
14、《错乱》(刘增新著)一书有一处描写:“高祖父面对着他翻出的那根金条愣住了,倘若事前高祖母真的给他通了消息,那他肯定会从鼻腔部位发出一声轻笑,心里暗地把老东家的这一小小小谋略嘲笑一番。”
从这段描写可得出两点印象:一是作者认为谋略是有小有大的。此处是“小小谋略”;二是作者认为暗中设置某种情境是谋略的表现形式之一。书中描写的是老东家暗中把一根金条放在药材里,并特意安排高祖父只身一人去翻晾药材这样一种情境,以便看高祖父如何处置,从而测验他的品质如何。
《错乱》另有一处描写:“鸟类们上当了。人类在这方面再次显示了他们优越的智力和谋略。那是一个疏忽,但那个疏忽是有意的。那派平静中埋伏着最阴毒的杀机。人类围歼鸟类的总指挥部就设在五星塔里。五星塔的每一眼塔窗里,都隐蔽着一排散弹枪的枪口……”
这段描写有几个意思:1、人类对鸟类也有谋略可用。尽管相对于人类来说,鸟类是弱者,是没有也无法和人类作对抗的。2、谋略似乎不那么光彩,因有“阴毒的杀机”这样的形容。3、谋略是一种有意的行为。4、“埋伏”、“隐蔽”及现象和本质的背离,让对方上当受骗,总是与谋略纠扯在一起的。
15、如果谋略等同于欺诈、不讲规则,那么政治谋略、经济谋略、外交谋略等不就是政治欺诈、经济欺诈、外交欺诈,不就是不讲规则的政治、经济、外交吗?谋略的核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对抗的目的。有时用欺诈,特别是对敌人欺诈,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但这没有普遍意义。
16、“斗智斗谋”,是说要在智和谋上与对手斗,与对手在智谋上比赛争胜。
17、有编者说“凡是和作者接触过的朋友,脑海里都有一个反差很大的印象:他们本是老实人,研究的却是谋略……”此作者也曾谈到:“学习和研究军事谋略,要讲究军人的武德。许多军事谋略原则,只能用于敌,不能用于友和己……”。编者的意思可能是说即使是老实人也不影响研究谋略,而他的话却让人感觉老实与谋略似乎是对立的,研究或有谋略的人不是一个老实的人。我以为之所以这样说,是不是把谋略理解为只是欺诈和“耍心眼”的意思了?而作者虽说的是“军事谋略”且说的是“许多”,不是说一般谋略和全部军事谋略,还是给人一种谋略不是一个什么好东西的感觉。世上当然存在欺诈的特别是军事欺诈的谋略,但这不是谋略和军事谋略概念本身的意思,概念本身也不体现好坏的情感色彩。
18、有书说“主张兼爱的墨子,以谋制止战争……不辞千里赶到楚国,先以唇枪舌剑争取外交上的主动,又以谋破公输般九攻之机巧……”
这段话第一个“谋”字和第二个“谋”字所体现的谋略的含意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从总体上而言,具有一般谋略的含意,主要是指不战而屈人之兵;后者则指具体谋略,且主要是通过技术操作来体现谋略思想,实现谋略意图。也可以说是以外交为谋,
以技术为谋,以语言为谋,以胆识为谋。
19、有人说:在宏观构想上,谋略主要是个谋势布局问题。不要遇事只想到用自己的实力去直接解决,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如何创造出有利的环境、格局,使自己的目的顺利实现。
此说和有人说的“谋略就是为了创造有利条件”、“创造致胜条件”的意思差不多,前说稍具体些,即把“有利条件”具体为“有利的环境、格局”,要“谋势布局”。谋略当然有创造有利条件的内容,但不仅是“创造有利条件”;有利条件又有很多内容,而不仅限于“环境、格局”。若作为谋略概念,就应是一个概括性的说法,既包含宏观的、主要的、构想的,也要包含微观的、次要的、行为的等等。
20、有人说:谋略,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预见未来之事,争取未来的主动权。还有说谋略是一种预设方案的。
如果这个“一定意义”或“预设方案”是指“未来之谋”或有些谋略要考虑未来的因素,要有未来的指导,无疑是对的。但亦有“临机之谋”、“应急之谋”、“眼前之谋”等,这些谋略就不大会受未来因素的影响,没有多少预见性。
21、有书说:谋略是人脑对人际之间对抗刺激信息及对抗知识经验的吸收,并随之发生的一系列心智思维活动。
仅从人际谋略即人与人之间相互使用用谋略的角度来说,我认同这种说法。
但我认为对抗不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物(动物、自然事物)、物(有生物)与物(有生物)之间,如人类捕猎禽兽、抗洪抢险等就是一种人与物的对抗活动,有生物之间的对抗活动也随处可见,这里所表现出的知识经验及行为,有人谓之单向谋略、本能谋略等。因而谋略不仅仅表现在人际之间的对抗及人的思维活动。
22、有书说:谋略是矛盾的产物,是一种进攻的意识。
我说有矛盾会产生谋略,谋略也要解决矛盾,但非矛盾的事物也有谋略的产生;有进攻性谋略,也有防御性谋略,即谋略不完全是进攻性的,但有很强的主动意识,却不等于进攻意识。
23、有书说:谋略与诡道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彼此之间并没有形式上的分野,只是人们出于褒贬扬抑而运用了不同的词语。谋略与诡道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谋略与诡道本身,而在于运用谋略或诡道者的动机和产生的结果。
此说是把谋略和诡道视为相同的概念,即词异意同。我说有诡道谋略,也有非诡道谋略,诡道只是谋略的手段之一种,两者的区别岂在褒贬扬抑?
24、有书说:谋略是在对事物正确认识、辨析、判断的基础上而采取的计划和行动。又有书说:谋略是关于某顶事物、事情的决策策划和领导实施。
前一说实际上是把谋略当作一种“计划和行动”,只是有一个“正确”的前提。后一说的“决策策划和领导实施”近乎“计划和行动”。与诸说相比,此两说多了一个“行动”、“实施”的内容,即谋略不单指一种思维活动,也指实践活动。
谋略也可说是一种正确的计划和行动(决策和实施),但谋略概念本身无所谓正确不正确的问题,这种计划和行动(决策和实施)与别的计划和行动(决策和实施)又有何区别呢?此两说还是不够明确的。
25、有书说:谋略是多层次、多性质、多样式的。又有书说:谋略这种活智慧往往无法从死板的教科书中获得。
谋略当然是丰富多彩、灵活万变的,但也要有一个基本的内涵,不是那么神秘玄乎,让人无法接近的东西,否则何以学习、研究?
26、有书认为,谋略,就是动脑筋,想办法。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所想的办法行不行得通?第二,是不是最有效的办法?
谋略是要想办法或方法的,想出来的办法或方法当然要力避行不通、没有效及效不大,这都是围绕着如何认识、处置利害情况而进行的,不是在改造客观实际的活动中,任何所想办法或是行得通、最有效的办法皆可称为谋略。
27、有人说:假使研究中国文化,古代的书上有几个名词要注意的,如纵横之术,勾距之术,长短之术,都是谋略的别名。
我以为这些“术”可看作是谋略的某些内容,而不能与谋略划等号。
28、《说文》解释说,谋字初形都是从母:“所以从母者,人世一切谋虑始于母之为赤子谋也。赤子初生,不能言语,赖母推心为之。时其饥寒而衣食之,候其疾痛而调卫之,以善以育,所以为之谋虑者,至周至密。”
如此说,谋字最初是为着一种爱心、责任心或受其驱使而发生的一种考虑及行为而创设。而谋略二字竟释义于对抗争斗,多应用于欺诈厮杀,岂不悲哉?
29、有书说:谋略是人类社会抗争中,为以少力巧获大利而进行的方案构思活动(成果)。
我说:在人之外的有生物的抗争中也有谋略。
“以少力巧获大利”只是谋略的部分内容而非全部。
谋略不仅是一种方案的构思活动或构思成果,还有谋略行为。
30、我们可以说“谋略手段”,这是突出谋略中的手段之意,其实谋略也包括了手段;不大说“计谋手段”、“计策手段”,这是因为计谋、计策本身含有手段之意,词意重复。
31、一些历史典故及前人的名句,如围魏救赵、暗渡陈仓、攻其必救、实而实之等,有人说它是谋略思想,也有人说它是谋略原则或谋略手段。思想、原则、手段三词显然意思不同,怎么可以通用、混用呢?这是因为有时没有设置什么前提的限制,更多的是对一些谋略语词的释义不够严谨或理解的角度不同。
32、日本人村山孚说:权谋术数的定义是根据情况,利用对方自发地去做的间接操作,不使用强强制力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汉语词语的“权谋”及“术数”都分别有解,“权谋术数”的总体之解也应是两个词语意思的相加。此人所说,可视为一般谋略的部分操作。
33、英国人爱德华•德博诺说:计谋就是以最佳的方式来完成某种事情的艺术。这包括道德以及对他人的考虑。又说:计谋是指运用总体战略,而不仅仅是打败对手而已.
“计谋”定义已有解,此人所说是计谋和谋略的主要追求及重要原则.其中说的“包括道德以及对他人的考虑”,“不仅仅是打败对手而已”这些话说明计谋和谋略不只是欺诈,不只是以打败对手为唯一目的,是颇有见地的.
34、“就性用计”,可作三解。作为表述语词,可解为按照自己或别人的习惯性格使用计策。作为认识语词,可解为要按照自己或别人的习惯性格特使用计策。作为应用语词,是一个计名,可解为按照自己或别人的习惯性格使用计策的具体作法。如自己素有喝酒误事之习,便可利用这一弱点在某时故意喝酒装醉以引诱或麻痹别人。
35、有书说:“人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更需要谋略思考。”那就要搞清楚什么是“谋略思考”?
第一,这个思考是认识、处置世界对抗利害问题的思考。这个世界还存在很多的对抗问题,但谋略思考不是为了对抗,恰恰是要去正确的认识、处置对抗,消除对抗。
第二,这个思考是深刻、周到的思考,不是粗浅、胡乱的思考。
36、有书说:“谋略学只是出主意,而运筹学、决策学才是想办法。……一般说来,主意较为抽象,是原则性的精神新产品,而办法则是将主意分解后的具体精确的行动方案和实施计划了。”
作者认为出主意和想办法是有区别的,前者较抽象、原则,后者则具体精确,“谋略学”就是前者,“运筹学”、“决策学”是后者。好象“谋略学”就是“原则学”了。
一般辞书对“主意”与“办法”两词是作为近义词解释的,意思差不多,即使按作者不同的理解,我亦认为“谋略学”仅从构想上说,既出主意,也想办法,既考虑原则性的东西,也考虑具体性的东西。
37、有书说:“谋略思考只要求对策的正确性,而不是追求精确度。……只有在正确性确定之后,精确度才有意义。当我们还没有把行动的方向弄清时,研究道路有多远,应当在哪里上坡,哪里拐弯,必然脱离实际(当然这并不是说谋略不需要定量分析)。
“谋略思考”是认识、处置世界对抗利害情况的深刻、周到的思考,这个“深刻、周到”就是要追求正确性与精确度。正确性是前提,精确度是基础和保证。行动方向相同时,道路却有多条。有时精确度会影响到正确性,道路的远近、曲直会影响到行动方向的选择。“谋略思考”不只是正确性及行动方向的思考,也包括精确度及道路的思考,当然有一个何者为先为后,何者为主为辅的问题。
38、有书说:谋略思想,具有一种跨领域跨跨行业的共适性。就是说,不同领域里的活力对抗而产生的不同性质的谋略,常能互相借鉴,互相启迪。
我认同谋略思想的“共适性”一般是由人与人之间的“活力对抗”产生的,因为谋略思想只产生于人类谋略,人类社会的“活力对抗”又会产生谋略。但谋略也包含人与动物对抗的“单向谋略”等,其“共适性”则不仅仅是由人与人之间的“活力对抗”产生的。
39、有书说:当《孙子》这部充满着军事哲理、谋略思想的兵书在东方问世后,西方的军事著作还停留于对战史的记述。相反,当西方人早已开始注意把科学技术发展中不断涌现出的新成果源源运用于军事时,东方军事家还停留于对孙子谋略思想的发挥。
如果说单纯地记述战史,没有注意总结、提炼其中的军事哲理和“谋略思想”,在文字理论上显得不够成熟、深厚,那么注意把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不也是一种“谋略思想”的产物?我们对孙子“谋略思想”的发挥指的是一种什么发挥呢?仅仅是一种文字理论上的发挥吗?这不过是添加了一些理论书籍或增高了书籍的厚度而已。
要说运用科技成果与运用“谋略思想”有什么异同,就在于这种“谋略思想”的内容是什么?若这种“谋略思想”的内容就是要运用科技成果,那运用科技成果与运用“谋略思想”就没有什么不同。还有一个区别在于,你是只停留于“谋略思想”呢,还是付诸了谋略实践?
40、“谋略思考”多强调整体性、宏观性、全局性、前瞻性,也有个别、微观、局部、短期的“谋略思考”。
41、“谋略思考”的思考过程,主要是在认识、处置各种对抗利害情况时对一定目的、手段、操作的选择,其中包含了这几项选择是否是最佳、最有利、最有效的思考。“谋略思考”的思考结果就是对这几项选择的决定,把这个决定付诸实施就是“谋略行为”。
42、因为有“谋略构想”,所以有“谋略思考”、“谋略思维”。 “谋略思考”、“谋略思维”的结果即“谋略构想”。所谓“谋略思考”、“谋略思维”,就是围绕认识、处置世界对抗利害情况要有什么样的目的、手段、操作所进行的思考、思维,这是与其它思考、思维内容的不同之处,而任何思考、思维方式都可为“谋略构想”所用,熟悉和掌握这些思考、思维方式是大为有益的。主要如:
“软性思考”。表现为思考的模糊性、自由性、开阔性,适于分析问题阶段。
“硬性思考”。要求精确、准确,只有一种选择,适于定下决心的实用阶段。
“多维思考”。不囿于套套,多渠道拓展思维空间,一切为己所用。
“直觉思维”。也包括“灵感思维”。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
“经验思维”。主要指感性阶段的思维。
“理性思维”。指理性阶段的科学思维
“抽象思维”。又称 “逻辑思维”(也叫“程式化思维”,即按照一定的程式进行推理判断)。包括“公理思维”(即按规则思维)、“辩证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各种思维方式的高度综合的运用,又指“超常思维”。)
“形象思维”。不脱离直观形象和表象而进行的思维,同属“理性思维”的范畴。
“发散性思维”。抛开原来的设想和结论,从不同的方向、角度重新认识研究对象。
43、“谋略反馈”与“谋略评估”都是为了要使以后的谋略实施得更好,但前者主要是说把谋略在实施过程中或实施后的各种情况收集上来分析研究,再对原有谋略作出修正或取舍;后者主要是说对还未实施或正在实施中的谋略进行价值评定和推测其变化、结果等。
44、有书说:常法是指一般、普遍、共性,多是一些上了书的,写进作战条令的军事原则;变法是指个别、特殊、个性,多是些灵活运用,临机处置的具体对策。
这里是指军事上的“常法”和“变法”。非军事领域的“常法”和“变法”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只是把作战条令、军事原则换为其它正常规章制度、一般原则即可。谋略中的“常法”,就是依据和利用正常规章制度、一般原则的应用方法,并且在正常的工作生活中更为人们所需要而得到大量的应用。“变法”或“奇法”则是对“常法”灵活、特殊的运用。
45、“手段”是谋略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既指历史提供及今人创造的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其中也包括物质、技术手段及运用方式。
46、作为谋略所要认识、处置的对抗中的“利”与“害“,既指各种利益(包括物质利益、精神利益等)的获取或丧失,又指其它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目的实现的主客观条件,如有利或不利的天时、地利、形势、决策等。
47、有人从军事角度说:制信息权的最简单、最准确的定义是,在了解敌方的一切情况的同时,阻止敌方了解己方的情况。
从其它角度看也如此,获得“制信息权”就意味着只有我能了解你的情况,你却不能了解我的情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48、古人说的“兵贵拙速,不尚巧迟”与后来说的“兵贵神速”,尽管表述不同,意思都是强调用兵要抢时间、争速度,以快制胜。
“神速”是指行动特别迅速,“拙速”虽指的是行动笨拙忙乱的速度,但终究是一种速度,它是相对于“巧迟”而言,即因弄巧求稳而迟缓了行动。就是说,在捕捉战机时,我们宁可拙而速,也不可巧而迟。
重要声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为柴宇球、查修彭、储昭学、叶建艳等原创作品,任何个人和或机构在未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大段引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篡改作者姓名。如有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们书面授权后方可操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方显格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