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军事领导的用人,说到底,就是如何识别和选用干部的问题。
一、“挥泪斩马谡”的启示
人们一提起马谡,往往会立刻想到一个言过其实、并无真知的人物,以为马谡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蜀汉的事业并无建树。如果马谡确象有人所说,压根儿就是个草包,那末诸葛亮为什么还要重用他?既然马谡犯了死罪,为什么诸葛亮还要违心背意,挥泪问斩?这个故事直接关系到当时军事领导的用人问题,这还要从街亭失守的前前后后说起。
刘备晚年,蜀国形势不利,东与孙吴对峙,南有彝越作乱,北有曹魏威胁。诸葛亮在刘备死后(223年死),肩负蜀国的军政重任。他为了挽救危局,确定了一系列有远见的政略和战略。一是“重新联吴”。二是“务农植谷,闭关息民”,整顿内政。三是“思维北征,宜先人南”。这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阐明的战略方针。他认为要北攻曹魏,必须首先夺取南中,(今四川南部、贵州大部和云南全部地区,那里聚居着少数民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安定后方,取得南中地区的人力物力,以实现集中全力,北定中原的战略目标。
马谡曾为诸葛亮出过好主意。诸葛亮擒纵孟获的故事众人皆知,他的这种高超的智谋与胆略历来被人们所称颂,然而擒纵孟获的妙计却出自街亭败将马谡。马谡“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他认为,南中险远,鞭长莫及,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为了迅速安定后方,以利攻魏,他建议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这是军政并进、剿抚兼施的策略,是心理战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这一建议,对抵抗蜀军的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之终于归服。至此南中用兵顺利结束,蜀汉政权恢复了对南中四郡的控制。蜀汉后方的稳定,对开拓人力物力资源,加强蜀国力量,为攻魏创造了条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其中,无疑也有一份马谡的参谋功劳。
蜀汉后主建兴6年(228年)春,诸葛亮按照“北定中原”的既定方针,开始了第一次攻魏(前后共6次,即“6出祁山”)。诸葛亮的进攻部署是富有创造性的:扬言由斜谷进攻郡国(今陕郡县东),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实施佯动,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自己率领主力从汉中出祁山,夺取陇右(陇山以西,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地盘)。蜀军的行动大出魏军意料之外,顿时“关中响震”,原为曹魏控制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都投降了蜀军。
魏明帝曹睿(曹操之孙),只好亲至长安坐镇,并急调名将张邰率步骑5万抗拒蜀军。张邰军迅速西进,越过六盘山与陇山之间的谷道,转锋南下,横渡渭水,直扑街亭,威胁蜀军侧后,诸葛亮早已料到张郃的这一招,他为了保障主力侧翼安全,便于进兵,命马谡率前军抢先占领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
街亭位于渭河与麦积山之间,是汉中、陇右之间的咽喉之路(粮道),是当年由陕入陇(甘肃)的要隘,地位极为重要。马谡行前,诸葛亮曾交待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诸葛亮要马谡务必坚守山下,确保水源。但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舍水上山,举措烦扰”。马谡的副将王平几次善言劝阻,都被马谡拒绝,王平只好率千人另立据点。结果,曹魏的张邰大军一到,直逼山下,首先断绝了马谡军的水源,然后发起攻击,马谡军主力由于缺水,口渴难挨,不能持久,被魏军击败。王平“鸣鼓自持”(独立作战),张邰恐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才得以收集各营的残兵退回。亏得王平顽强抵挡,否则蜀军主力有全军覆灭的可能。
马谡大败,诸葛亮只好退回汉中。蜀军第一次攻魏就这样结束了,开始进展顺利,后来反胜为败。后人真为诸葛亮遗憾!蜀军失街亭以后,司马懿率军紧迫,诸葛亮不得己,只好在西城演出了一场空城计。
诸葛亮在街亭失守之后,经过认真反思,认为蜀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魏军,之所以失败,不在兵少而在选将不当。他认真吸取了用人的教训,并以实际行动改正错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首先引咎自责,上奏章请求自贬三等。诸葛亮不诿过于人,承担责任“谢众”,自动降三级,这种风格是可取的,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他勇于负责,不是上推下卸,不是功劳归自己,错误归别人。(2)奖王平。王平是行伍出身,“手不能书,其所识不过十字”(现在来说,太不符合“四化”要求了),然而诸葛亮见其英勇善战,“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当时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有功的王平是得人心的。(3)宽赵云。赵云已七十岁了,屡立战功,勇气不减当年,但因疏忽大意,在箕谷(牵制方向)受挫。诸葛亮考虑到他能退却在后,拼命冲杀,掩护部队撤退,未造成更大损失,故不再追究责任。(4)斩马谡。史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下狱物故是指有地位的人犯了罪要处死),故后人称为挥泪斩马谡。刘备晚年曾考虑他死后的用人问题,问过诸葛亮对马谡怎么看,诸葛亮的评价是:“此人当世之英才也”。刘备告戒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可见诸葛亮同马谡平时私交很好,关系非同一般,挥泪说明诸葛亮重感情,不忍心下手斩,加上念及七擒孟获,马谡曾出过好主意,不忍心也是可以理解的。“挥泪”也说明诸葛亮有内疚之意,由于他在失街亭问题上负有领导责任,觉得对不起朝廷和军众,他深感后悔,悔不该不听先主刘备之言。但对斩马谡内心又很矛盾。诸葛亮战前曾颁布军令,违令者斩。不斩马谡,军法难容,群情难平,不足于信众和威众。治军要严,军令如山倒,不恂私情,赏罚严明!这又是诸葛亮的英明之处,值得后人赞赏和借鉴。
据载,马谡学富五车,知识渊博,熟记兵法,但他对前人的经验和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犯了军事教条主义的错误。刘伯承元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同一孙子兵法,马谡的用法是教条主义,孙明就不是。庞涓和孙膑同师鬼谷子,庞涓用兵是教条主义,孙膑就不是。王明和毛主席,读的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王明是教条主义,毛主席就不是。所以教条不教条,重点不在先生而在学生。
刘帅之所以说同一孙子兵法,马谡的用法是教条主义,是因为马谡对孙子兵法,只知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
孙子说过:“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凡是驻军设阵都喜好居高地,厌恶洼地,力求向阳,避开阴暗;生活方便,住处安全。士兵不患各种疾病,胜利就有保障。由此可见,马谡守山上,兵书上是可以找到根据的。
孙子又说;“险行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在险要的地形上,我军应抢先占据,一定要占领高处和向阳面等待敌人。这是马谡守山的又一理论根据(马谡引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
可是,孙子还说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就象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马谡只知死记兵书上说的凭险据守、居高临下、守要冲的条文,却不顾当时当地具体情况,没有考虑到部队的水源供应,未搞好必要的后勤保障,部署兵力违背了诸葛亮的坚守山下的命令,结果造成蜀军的重大损失,自己亦问罪受斩,抱恨终生。
从街亭失守不难看出,诸葛亮的最大教训莫过于用人失误了。诸葛亮之所以错用马谡,原因有三:一是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二是考察将领有主观片面性。马谡其人好吹,诸葛亮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只看到他善谈兵法,没有考虑到他缺乏创造性,实际才干不行。三是没有量才使用。马谡虽在安定南中时提过好的用兵良策,但诸葛亮对他的教条主义问题,认识不清,在关键的时间和地点,错用了马谡,致使蜀军大败。古人云,“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意思是:他哪方面专长,就用他哪方面,而不必勉强他做不擅长的事;他哪方面精深,就叫他做哪方面的事,而不必勉强他做力不能及的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对马谡这样的人才,当个参谋有时还可起点好作用,当主战将领就不行了。
这个历史故事,对我们今天识才,用才,仍有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关于“任人唯贤”一说,在中国古籍中多有论述。
《资治通鉴•汉纪》:“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
《尚书•威有一德》:“任官惟(唯)贤材(德、才)”
唐•杜牧《唐故江西观察使武阳公韦公遗爱碑》:“高听古议,广谏益圣,任贤使能,考校法度,号令未出,威先雷霆。”
宋•陈亮《中兴论》:“任贤使能以清曹,尊老慈幼以厚风俗”。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总结了两汉900年兴衰的历史教训,归结为能否做到“知人善任”。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在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所谓“贤”,就是指德、才。按照陈云同志的理解,就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
邓小平说过:“要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来加以保证。提出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三个条件,当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说要以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其次,这并不是说,不具备这三个条件或不合其中某一两个条件的德才兼备,善于学习、身体也好的同志也要调离。年龄的条件不能说得过死。”任人唯贤的主要标志就是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泛指一个人的政治思想品德,也就是常说的“革命化”,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忠实于党的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上、思想上能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无论身处何种逆境,始终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我军老一辈革命家黄克诚同志,在全国解放后,曾因敢讲真话蒙受重大冤屈,但他不计个人恩怨,以党的事业为重。1979年,当社会上有人企图全盘否定毛泽东思想时,黄克诚同志挺身而出,发表文章,慷慨陈词,据理驳斥,及时维护了党的利益,得到党内外同志的赞颂。
第二,有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情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奉献。“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必要时可以以身许国,这就是我们应有的精神境界。一个没有献身精神、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目光短浅、缺乏事业心,以至以权谋私的人,不配当我军的干部。
第三,良好的模范作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是我军干部的传统作风。在党风党纪问题上不是看讲得怎么样,而着重看做得怎么样。只做表面文章,心口不一的于部,很难赢得人们的尊敬。
所谓“才”,主要是讲知识、能力和专长。
所谓德才兼备也就是又红又专,叶剑英曾赞扬刘伯承元帅堪称又红又专的典范。他说:“刘们承同志40多年战场生活、军队生活,俄文、中文、战斗经验象他这样是很少的。很红,很专。他曾八九次受伤,为革命、为人民流了很多血,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宝贝。”
刘帅学而不厌,认真研究古今中外的军事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他的知识渊博而又富有创造精神,他曾翻译和撰写过许多军事著作,他对军事理论造诣很深,有许多独到的精辟见解。特别需要提到的是,他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过许多震惊中外的重大战役。
我们从刘帅的伟大实践中将会得到如何成为又红又专的军事领导人才的启示。
贯彻“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不只是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用人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一要坚持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不能重才轻德。
二要公道正派,不以山头论亲疏。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小圈圈,不以个人好恶用人。
三要兼听。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时期,太宗问大臣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军事领导者考察干部必须全面。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有才干的人大都有点个性或所谓骄傲,对他们不能以偏盖全,求全责备。
四要注意真才实学,唯才是举,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人尽其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
五要特别重视选拔德性好又富有创造精神的人才。
六要警惕讲假话的人。凡投机钻营者总喜爱吹喇叭,,抬轿子,领导人切忌受骗上当。
三、改革干部制度,废除“大锅饭”政策
长期以来,在用人上吃“人锅饭”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左”的思想影响,有传统势力的束缚,但根本原因还是政策和制度上存在问题。“大锅饭”政策是一种落后的政策,其弊端很多。它淹没优秀人才,阻碍人才的成长,抑制先进,保护后进,既不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军在用人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端掉“大锅饭”。实践证明,凡是破除了“大锅饭”政策的单位,就出积极性、创造性,出成果、出人才、出新局面。但端掉“大锅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能从政策、制度的改革上逐步加以解决。
1.改革评奖制度
要广造舆论,理直气壮地宣传冒尖人才,对确有真才实学,而且做出显著成绩者,该嘉奖的嘉奖,该记功的记功,造成一种鼓励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气氛。
由于干部政策、用人问题上的种种原因,部队在奖励工作中的“大锅饭”现象也时常可见,如年终评选先进时的“轮流坐庄”就是突出表现之一。按理说,年终奖励应该评选在一年工作中为军队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的人,但有些单位却搞轮流受奖,今年是张三,明年是李四,这种评选先进搞平衡的做法,起不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使奖励流于形式,失去了奖励的意义。
这种平均主义的奖励办法,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理应列入改革之列。
2.改革管理制度
军事领导用人要注意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过去在干部管理上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和办法,以至优劣难辨,贡献不分,奖惩不明。
许多单位改革的经验证明,实行岗位责任制,是从制度上破除“大锅饭”的根本办法之一。它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工作职责,二是考核制度,三是奖惩制度。其中职责是基础,考核是手段,奖惩是动力。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把岗位责任制真正实行起来,才能更好地发现优秀人才,才能真正把干部的强弱优劣区分开来,实行有赏有罚,有升有降。
这里,实行目标管理,可以说是改革管理制度的一项措施。美国杰出企业家雅科卡认为,目标管理有如下优越性;第一,它允许每人自我监督,自订目标。第二,它使人工作更有成果,自我激励。第三,它有助于新见解和新想法的浮现,不会让人才被埋没。他说:“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信息而在于人。我要哪种人充任最高的管理职位?我物色的都是干活特别卖力的人,都是想办法超额完成预期任务的人。他们总是全力以赴。他们善于接触同事们,协助他们把事情办好。因此我设法物色有冲劲的人。这样的人不需要太多,给我25个,我就可以把美国政府管好。”
克莱斯勒公司本是濒临破产的汽车公司,雅科卡当上董事长以后,3年中,35位副总裁被他换了33个。他使用了一批很有才华而又热情的年青人,这些人过去被埋没,不能脱颖而出。他说,去掉那些无能之辈,发掘优秀人才就顺手多了。他组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消除了种种积弊,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反败为胜,挽救和重建了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雅科卡是资本主义企业家,但他的管理学知识,我们可以借鉴。
3.改革用人制度。
邓小平说过,“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
在用人问题上,大锅饭的又一突出表现就是论资排辈,填平补齐,迁就照顾。这种表现是与思想上的平均主义相联系的。平均主义思想曾在我们这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小生产者众多的国家里盛行,而且根深蒂固。至今许多人仍习惯于用“平均分配”、“一刀切”的方法用人,认为这种方法最简单、最省事,矛盾最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用人问题上的吃“大锅饭”现象就是很自然的了。
克服用人问题上的“大锅饭”弊病,不能靠“人治”。一段时间里,社会上曾出现“伯乐热”,把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的希望寄托于现代“伯乐”身上。其实,在现代社会,特别在军队,靠“伯乐相马”发现人才,有伯乐则有千里马,这只能是效法古人,具行很大的局限性。
近几年来,各国军界在用人方面都实行了由“人治”到“法制”的过渡,形成了一整套军官培养、选拔、使用、晋级、退役、就业等规章制度和规范程序,如美国将军的晋升需要按严格的法律程序进行,最终由国会审定。
我军的用人制度也应该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随着历史的发展,我军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实践中,改革完善干部制度,创立识才、育才、用才的法规。可以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人民军队的干部制度将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
完善我军的干部制度,当前需要研究解决以下问题:
一是要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好风气。
二是制订奖励先进,鼓励成才的政策,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坚持党管干部并充分发挥干部部门职能作用。选拔干部要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通过组织考核和民意测验、群众推荐等形式发现人才。
四是依据编制体制,健全干部提升晋级制度.我军军官服役条例即将颁布,干部的晋升将走上正规化的轨道。提拔干部必须受编制体制的制约,不能因人设编或擅自设立编外机构。
五是办好各级各类院校,培养高质量的军事人才。
六是建立人才信息管理系统,改变千百年来伯乐式选才方式。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现代化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为选贤任能,干部交流,有计划地输入和输出人才提供依据。
重要声明:
本站大部分文章为柴宇球、查修彭、储昭学、叶建艳等原创作品,任何个人和或机构在未经过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擅自转载或大段引用于商业用途,不得篡改作者姓名。如有商业用途的目的,请提前联系我们书面授权后方可操作!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方显格局,谢谢!!!